内容介绍
【2017-04-24】刘浪发表简单评价:做成了4:3的圆角画幅,而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打了石膏的主角躺在床上,为了扩展空间,纵向的墙壁和支架安装了许多反射的镜子(导演甚至想过要做成纵向长方形)。原作诗歌除了直接展示主角当下境况,也解决了转场问题。可惜我很难进入政治议论的语境。
【2017-06-22】镇镇发表简单评价:"我们病得这么重,不应该担心中产阶级的道德问题" 病床成了哲学温床 疗养院是诗人伊甸园 电影节盲看的 惊喜
【2017-08-30】VeggieEmpanada发表简单评价:圆角画框和极美的大景深4:3构图,频频出现在画面正中的镜子和只能向远方一个方向延伸的局限空间,同一个镜头中见证病房里阳光的自然变化,甚至无需配上诗篇也会有促人看向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
【2017-06-24】胤祥发表简单评价:#2017SIFF# 摄影简直太赞,对罗马尼亚这个逗逼民族的讲(冷)笑话能力有着极好的展示。整体比起[喝彩]稍差点意思但是美服化道表演都堪称一流(年代戏这行有了Radu Jude,Nae Caranfil可以退休了吧)。
【2019-02-26】陆支羽发表简单评价:4.0。
【2020-01-12】Sabrina发表简单评价:人的生存欲望可能在生病的时候最强烈,该干的事情一一的做到。
【2020-01-23】欢乐分裂发表简单评价:3.5;摄影一如既往出彩,黑海风光明丽动人,圆角画幅别致,固定机位下的构图堪称精致(尤其是镜子的运用),纵深空间的景深引入瞩目,形式感颇强的风格化。非常喜欢字幕卡这个形式及其内容,作为一个大谈哲学诗歌、渴求情欲、希冀梦想的张扬青年,这些文字无疑是无法与任何人交流的心声,充满绝望的无声呐喊,死亡的气息慢慢渗透进来,生命微不足道,人类徒劳地与死神搏斗——“我们的爱情终会走向尽头,我们也总将消亡。”“她的死亡也是我的,自从知晓我的死期已注定。”结尾处,他告诉她有关一匹马的梦,这就是结局。
【2017-12-13】文森Vincent发表简单评价:场景和人物延伸范围处于压缩状态的传记片。画幅比例采取的4:3圆角形式是既保守又能提供直接美感的聪明选择。故事背景为罗马尼亚反犹环境的混乱社会,影像风格十分接近于戈达尔的后期创作。固定镜头专注记录年轻诗人的病痛、情感和孤独,在建立仪式性的死亡过程里抵达高于文本隐喻的神性。★★★☆
【2017-06-23】mideastsptfire发表简单评价:伦勃朗解刨课reenact和Moby dick可以加一星
【2020-01-08】zitsunari发表简单评价:以年轻诗人的沉疴侧写法西斯主义在罗马尼亚的兴盛等战前史实。炫技不仅体现在布景用光调度,张口就来的典故显然能触到一些观众的G点,直接让角色大段诵读作品原文更体现导演的自信,后作中也有承续。
【2018-01-16】杰诺拉泽发表简单评价:he ill, he suffers, he fucks, he laughters, he die.
【2017-06-24】橙子换马甲发表简单评价:像这次电影节的很多片,没什么雷点,但就是看不进去,还好长。。只有诗和性的人生实在是太无聊了。。所以自己的绝望并不一定能成为别人的好戏。。当中插的那些诗句感觉很日本,大概因为不能不想到住宅顕信吧:https://m.weibo.cn/1708828231/3662337070344111
【2016-12-22】毛发表简单评价:想有一大段闲暇时光 在海边面对苦涩 大概也死而无憾了(疾病被封上石膏 却藏不住渴望
【2018-08-21】浩克发表简单评价:全世界脑瘫何其多,尿屎已经够臭,竟然还愚蠢到把比尿屎更脏臭菸、毒品往嘴里送,堂堂五六尺人类却被寸菸给打败,菸草等同毒品,可笑全球禁毒不禁菸,可耻超级污秽大白痴………… 希冀菸在世界上销声匿迹!!
【2016-08-11】Meng发表简单评价:1. 二战阴云下,罗马尼亚诗人的医院纪事;2. 大量中远景镜头增强隔离感,黑屏日记字卡和影像中人物性格反差;3. 年代戏+35mm+academy ratio,制片人筹款能力太强。3.5
【2018-05-20】多不利登发表简单评价:2018005 二星还行
【2017-06-23】saturdaylou发表简单评价:黑海太美 @SIFF
【2018-01-25】文森特九六发表简单评价:马克思布雷赫的死亡纪事。罗马尼亚的佐杜,在隐忍之痛下的欢乐,犹如4:3画幅中取代尖锐直角的圆角,结尾火车站众人的抬举,托起了影像的灵魂。
【2016-10-08】btr发表简单评价:#BIFF# 圆角4:3画幅,画面美如油画,浓重的1930s感。松散地改编自英年早逝的罗马尼亚犹太作家Max Blecher在黑海疗养的经历。诗歌很美,但黑屏的文本(多数都是描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就有点偷懒。相比Aferim!更像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