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录片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主演:贾平凹,余华,梁鸿,苏童,莫言
类型:纪录片
备注:正片
年份:2020
地区: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时间:2022-07-31T16:07:06
介绍: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欢迎在线观看由贾平凹,余华,梁鸿,苏童,莫言等主演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看剧窝第一时间为你提供《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如果你喜欢《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请把它分享给的朋友,有您们的支持我们会做的更好。祝你观片愉快!
  • OK云

直播云视频,请避开高峰期观看!

倒序↓顺序↑

  • 无尽云

直播云视频,请避开高峰期观看!

倒序↓顺序↑

  • 卧龙

直播云视频,请避开高峰期观看!

倒序↓顺序↑

猜你喜欢

内容介绍

      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让影片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2020-02-22】霄申克的寄存器发表简单评价:说着“只要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的余华,也说过“还记得当时张艺谋时常说原作里的什么细节要改动,审查才能通过。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样,心想他如此了解审查制度,对他十分钦佩。可是张艺谋拍摄完成电影后审查还是没有通过。我不再钦佩张艺谋,我钦佩审查制度。” 
【2020-02-20】二十二岛主发表简单评价:柏林第1场特别展映。贾平凹说,故乡又叫血地,因为当人出生的时候,其实有一半已经死在了这里。科长确实是中国最具有故土情结的导演之一,他的创作总是与成长的地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和电影中的许多作家都有相近性,从这个角度出发他拍出这样一部作品似乎是迟早的事情。将一些看似无关的主题,通过乡村与文学这把钥匙索串联在一起,最精彩的是余华段落,一方面来自余华个人谈吐的幽默和魅力,真的是实力圈粉,另一方面“只要你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的往事能令不少创作者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当下的遭遇。配合上段落间吟诵的诗歌,确实新修改的片名更加贴切。监制是赵涛,还是有一点点含涛量。
【2020-02-22】Sid发表简单评价:柏林电影节现场观感太棒了,科长最后还有问答环节。太散文了,太美了,太平静了。
【2020-02-21】柠檬水露发表简单评价:一个村庄的文学 = 一个中国的文学。余华太有意思了,一个人就可以讲两个小时; 梁鸿的部分有触动中国人共同记忆的真挚情感。她儿子对姥爷的问题切实地戳中了我,是年轻一代对历经艰辛的祖辈的惋惜。片名出现得恰到好处,从农村看中国,看世界; 从海水还是黄色的部分向外面的世界游出去,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20-02-22】trockenezweige发表简单评价:首映到晚了,结果坐导演旁边看的:)
【2020-02-22】世界已夷为碎片发表简单评价:#Berlinale70th 02# 说很多漂亮的话不代表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三星给的是余华和梁鸿本身的故事以及讲述。纪录片的真实本来可以更好的传达出来,既然有电影这么好的利器,就该好好想想如何用影像来传达,而不是鼓舞人心的话语。讲述的力量在每一处,而贾显然没有弄清楚。节奏奇怪,拼凑的主题篇章,做作的文学诗朗诵,近乎摆拍式的特写镜头,都大大削弱了电影本身的力量。我挺喜欢片名的,余华说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然后电影戛然停止的一刻,非常美,它近乎隐喻样的连接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电影存在在这样一个不会存在的美丽幻想里,因为海水不会变蓝。
【2020-02-21】耐观影-Xavier发表简单评价:一部人物访谈纪录片,最喜欢余华的段落,最接地气,贾平凹的段落太文邹邹,第一个贾家村方言听不懂,最后一个段落煽情太过了,无法共鸣#70届柏林第一天第一场
【2020-02-20】Lycidas发表简单评价:Berlinale Special 非常敷衍,结构诡异,开头30分钟跟后面的采访严重脱节,看来是资本影响。也就余华还比较有趣,但讲的也是万年老段子。摆拍读书和强行给汾阳安上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和烂大街歌剧唱段也是毫无品位可言的故作姿态。假优衣库logo高亮。
【2020-02-22】牛肉粉.cpp发表简单评价:五星感情分。作为一个武汉人我这个时候被乡土情结一击就倒。然而贾导说游到海水变蓝是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我却是无论如何无法这样乐观的,我胆小懦弱又自私,只能一直游一直游,远离这一代又一代不休止地折磨着这片土地的荒谬。
【2020-02-22】Slowdanse发表简单评价:Berlinal Special内容太琐碎了,不怎么紧密每一章都像独立短篇,有感情朗读课文蛮出戏,配音确实有点“抽象”。但是蛮幸运买到的有映后的票,听导演聊了聊对这个电影对文学对音乐和对中国社会的浅谈,最有意思的是,出来能听到大家还在聊,真的是电影节好美妙的地方。有这样的电影真好,有这样的导演真好。
【2020-02-20】舌在足矣发表简单评价:10年前,「海上传奇」讲的是城市与电影,10年后的这部则是讲的乡土与文学。同样是普通人与名流,过去与现在,正好构成了一体两面。当然了,本身就作为“小镇青年”的贾樟柯毫无疑问是有一定程度的夫子自道在里面的。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呈现,男作家与女作家视角的差异可以说展现的很明显了
【2020-02-22】小马小马马发表简单评价:余华也太有趣了吧
【2020-02-22】甜水园子温发表简单评价:Berlinale 主题不清晰,感觉科长最初是想拍吕梁文学季,拍着拍着素材差强人意不小心跑偏了。余华的段落笑声此起彼伏,疯狂贡献神吐槽和金句,还随口贡献了影片名称。只看过《活着》,也不熟贾平凹和梁鸿,不认识马烽的观众看这个应该体验挺差的。之前还幻想过能在柏林看到涛,结果连影片里都见不到,不开心!
【2020-02-20】HarperDie发表简单评价:当文学不只是指尖的体裁,其在文化范畴的传播力,流动在生活的每一方面。而当创造这些文字的人促膝而谈时,你更加能体悟到文学与情感的密不可分。贾樟柯纪录了噙在他眼眶中,生活的十八段律动。
【2020-10-18】谋杀游戏机发表简单评价:贾樟柯第三部口述历史群像纪录片。本以为就是一部采访影像,看完18个章节的错落编排才发觉,它或许是贾樟柯视野最广、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通过5060乃至00后的讲述,透视整个中国的现代发展史。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饥荒年代到经济腾飞,从个人/家庭记忆到集体记忆...一开始节奏迟缓深沉,口音听不太懂,到最后在北京长大的男孩已经不太会河南话,表达方式也比较现代。口述本身就是历史变迁的缩影。或许因为讲述主体都是作家,他们的表达天然带有感性和浪漫。最典型就是余华那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很美,余韵无穷,也难怪被拿来做了片名。听说贾家庄现在挺文艺的,片中请村民念的诗倒也别有风味。余华老师真是太好玩了,人豁达又有趣,讲述节奏也很好,从他一开口观众就开始笑个不停,强烈推荐余华老师参加下届脱口秀大会。
【2020-02-21】剃刀头发表简单评价:贾樟柯这个弄得也太敷衍了,比《海上传奇》差太多了。
【2020-10-18】木卫二发表简单评价:由贾家庄和吕梁文学季,引出共和国文学三位代表人物的访谈录。序幕的老者讲述,由于语速零碎,关键词提炼,会感到较为难以进入,但中段余华的文学初登场,梁鸿提供的感性讲述都相当动人(尤其是姐姐读信),以食粮饥饿和文学收获做一个时代对证,来处与归途,皆为村庄故土。
【2020-02-22】踢迩达发表简单评价:#Berlinale20-01 两星半。贾樟柯的用意作为观众我完全看得见:村庄/土地与文学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映衬,以平视的姿态描摹平民百姓的个体肖像等等。然而似乎只有开头40分钟是科长自己想讲的事情,后面以吕梁文学季衍生出的作家访谈散发着地方宣传的味道。余华的讲述是真正让人提起兴趣的部分。18个小节之间的排布联系没太体现纪录片创作者的精密构思。时不时插入的配乐文学朗诵,形式感有了,总归没有瓦尔达奶奶那样运用得流畅自然。
【2020-02-23】汪金卫发表简单评价:比较失望。以贾平凹、余华、梁鸿为三个代表口述形式采访,记录50、60、70三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作家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过程。三人回忆的内容重点各有不同:贾平凹严肃沉重,余华生动活泼,梁鸿感性泪目。余华相对比较出彩,还贡献了片名。18个章节过于零碎杂散。穿插的朗诵文学作品桥段比较尴尬,开场的马烽的亲朋好友回忆与整片不搭调,显得格格不入。加上各大作家在贾家庄轮流打酱油,前半小时更像为地方政府宣传而为之。好在还是捕捉到一些路人的面孔。科长拍访谈纪录片或许不够好,拍独立纪录片一定行。两星半
【2020-02-20】咯咯精发表简单评价:母鸡太阳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