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2017-11-04】Cheeky Monkey发表简单评价:又名:中队长不好当。杨永丽也太骄横了!会跳舞了不起啊!学习好了不起啊!花裙子好看了不起啊!哼,没有中队长觉悟的我只会孤立你!江林塞苹果给同学吃那段那段太可爱啦。考完试正开心的玩着单杠,就被中队长杨永丽拉着对答案真是心痛。老电影的音效单薄刺耳,一群女孩叽叽喳喳的太聒噪,结尾太仓促。
【2013-08-08】投射性認同发表简单评价:虽说是“十七年”的文艺作品,意识形态的东西倒是渗透得不算太厉害,作为一部孩子的影片,那份纯真烂漫在此刻已是难以追回;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今天的儿童电影强调的是如何做一个更好的“我”,而在那个重视集体的年代里,怎么做好“我们”,尤为关键。让我们荡起双桨,在CCTV6看完《祖国的花朵》。
【2011-03-25】lotusblue发表简单评价:重庆卫视放的。突然想起来,好像我小时候每每见过的入队仪式中,都会有人好大声喊一句:“现在请老队员给新队员授巾!!!!” ,听起来真是既庄严又香艳。
【2012-08-07】十月发表简单评价:这是一部形式主义的电影,但是我觉得很多不切实际的剧情实际是存在的。当时社会正义情绪和个人朴素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奇迹,所以看着本片也是格外的美好。这些小演员们初中毕业正好赶上了文革,上山下乡运动。本片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刻在我脑海中。
【2011-07-30】向北偏南发表简单评价:这是一个遥远的传说美丽的神话么,那时候的红领巾真不像我们读小学那会卖1块5一条那么廉价。
【2014-06-20】黄小邪发表简单评价: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可能比影片更有名。通过北京小学五年甲班学生故事,提倡互助互爱集体主义精神(如今看来有些段落教化色彩略明显)。开篇便是“六一”孩童在中山公园与“志愿军叔叔”见面,引出班上两名“落后分子”:不爱学习的江林(来自工人家庭)及自我和骄傲的杨永丽
【2008-01-04】私享史发表简单评价:其实看那段《让我们荡起双桨》就够本了。乔老爷和刘炽当年的黄金搭档哇,这歌儿真是绝唱!
【2019-02-02】mysticark发表简单评价:电影的标题就是这种称呼的真正起源,最主要的几首歌已经成为传唱了几代人的经典。感觉这就是那个年代以小学生为主人公的电影的经典样板。
【2013-09-01】Mata Rojos发表简单评价:十年后就是一伙绿林好汉
【2011-12-14】索多雅发表简单评价:呵呵~很小的时候看的儿童片,长这么大都依然记得杨永玲那骄傲的一甩麻花辫!那时的儿童片精品啊,还有那首流传到现在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2011-03-25】Irgendwann发表简单评价:意识形态都渗透到孩子们原本应该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中去了。
【2012-01-08】子嫩1103发表简单评价:那天在电视的一个访谈节目上听到张筠英奶奶的故事,就想重温一遍这个电影了。
【2019-08-29】LoudCrazyHeart发表简单评价:即便是儿童题材,仍旧摆脱不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包裹,这种成人世界的强力介入在剧情中温柔地转化成了一系列的意识教育和安排。客观的说,孩子们被教育要彼此之间互相帮助,这一点确实是很好的,而且对待不那么积极的分子,既有不客气的讽刺也有宽广的帮助。孩子还是有他们的单纯美好,一度的傻乎乎的执拗让人笑出声来。
【2011-09-10】lee发表简单评价:在领导关怀下的产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产物 《让我们当起双桨的插曲》
【2012-02-25】游牧人·芳汀发表简单评价:让我们荡起双桨……
【2020-07-16】十一伏特发表简单评价:五十年代的小学生活看起来和九十年代差别不是太大,和现在估计变化很大了,那时还总有组织春游、爱国主义教育、植树活动,没有课外班、更没有电脑手机。从电影里感觉是平时上课时可以穿自己衣服,只有入队仪式时所有人统一穿校服,男女生的衣服也比后来的款式的审美要好看。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单是曲调都耳熟能详。
【2010-05-30】香浓芝士蛋糕发表简单评价:胖子,不带这么乱推荐的呀!我我我,顶不顺呀。。。
【2017-08-26】小章鱼丸子发表简单评价:为了《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时写繁体字,五年级就学历史地理,满分5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还是洞庭湖。
【2015-08-29】隐发表简单评价:太可怕了,这个国家曾经这样摧残过少年儿童,难怪现在还缓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