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以职业来划分,称五个人为黑人警察、女学生、女医生、建筑男和疯子男(或者说天才也行)。先吐槽一下,今天看了1和3,黑人都作为暴力角色出现,种族歧视的影子太重,略感不爽。
回归正题,黑人警察从一开始就站出来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开始执行。女学生刚开始是十分信赖黑人警察,并且在他的安抚下从惊恐不安转变为想要解决问题逃出去。
第一次矛盾点,黑人警察和女医生在争论这个巨大的机关是由谁建造的时候。里面涉及导演的政治观点吧,不详细论述。女医生讽刺黑人警察头脑简单。
第二次矛盾点,疯子男的出现,黑人警察不想带着这个累赘,女医生则扮演好人角色坚决要带着他。黑人警察并未坚持,因为此时他并未觉得疯子男会影响到众人的生死。
隐藏且持续的矛盾点,建筑男由于厌世和曾经参与过立方体外壳设计,所以一直消极怠工,偶尔还会冒出一两句讽刺的话,黑人警察十分不爽,经常性针对他,后来越发升级。
矛盾的爆发点,在经过一次需要安静通过的房间时,黑人警察最后通过,差点被疯子男控制不住的叫喊给害死。黑人警察直接爆发,非常愤怒的想要摆脱这个疯子。而女医生再一次坚决站在黑人警察的对立面,要保护疯子男。
好,到这里其实可以分析一下众人的性格和心理。
1.黑人警察:是头脑发达四肢简单型的人,在社会上地位不高,有三个孩子,老婆分居;典型的社会底层甚至可能是贫民级别的,想问题简单化,不会存在建筑男那种厌世的情绪,大部分情况是凭直觉奋力向前拱。
2.女学生:本地人,从她的数学能力看,家庭至少是中产阶级,受过良好教育,比较单纯的妹纸;刚开始黑人警察救了她后,就对黑人警察产生了信任和依赖感,察觉到立方的规律居然是“数学问题”很快摆脱恐惧,有点兴奋起来,典型的理科生啊哈哈~
3.女医生:对自己身份介绍并不清晰,感觉是类似心理医生或者护理,因为她特别会照看那个疯子男;没结过婚,没有孩子,从前半段的剧情看就是非常有爱心的那种,极其讨厌暴力专制,讨厌政府暴力机构。
4.建筑男:这位段位有点高,能够设计如此复杂的建筑外壳,肯定不是搬砖的吧?应该是社会中流精英阶层,因为不愁吃喝又发不了大财,生活枯燥,所有有厌世情节,但从他对疯子男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个人心地比较善良。疯子男不分析。
简单一梳理,马上发现了极大的对立点,黑人警察跟后面三个人几乎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核心价值观上是存在巨大出入的!这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人性”问题,而是受教育程度和所处生活圈子的价值观影响到在生活中的具体决策问题。
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打比方,对待狗狗这件事。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并不会觉得杀狗吃狗肉和杀猪吃猪肉有何区别;但中产阶级因为日常生活不同,把狗拟人化了当成了家人和朋友,自然见不得杀狗和吃狗肉。
笔者作为一个小县城出生,但工作在大城市的人,是清晰感受到两边圈子价值观的区别。那么这种价值观会影响到什么?
反观这部影片中对于疯子男的问题处理,我其实是倾向同意黑人警察的观点的——更加实用主义。疯子男有没有用无所谓,关键是他的存在威胁了其他人的生存——需要安静的那个房间,居然让一个随时可能叫喊的疯子跟着一起通过,简直是心大!
可美国中产阶级的主流文化是崇尚人性、人道主义的,因此除了女医生坚决想要带着疯子男以外,女学生和建筑男都是倾向于带着他,但并未明显发声。
导演本人自然是崇尚人道主义,后期让黑人警察黑化,完全超出了“实用主义”的范畴,变成了施暴者。但换一个想法,也可以让女医生从最初显得十分博爱变成后来的假仁假义,这都是人性中存在的,只是看导演如何去设置了。
这里让我联想到中国文化中的“熟人、亲族、乡邻文化”与美国文化中的“陌生人社会文化”(具体名称没细究,大家知道意思即可)。这是传统农耕社会统治下,和现代社会治理的根本区别。而社会底层的人因为分工和教育问题,其实还停留在靠近传统农耕社会的很多文化条件下(美国也有农耕时代的哈)思想观念。但大城市更多是陌生人的相互合作和频繁的切换合作对象,所以需要一种更加让众人舒适、可信赖的思想文化,使得这种社会分工协作更便利。于是倾向于博爱、崇尚人道主义的思维方式渐渐普及,因为这种思维方式下,人们表现的会更加温和、容易相处,陌生人之间的连接的时间成本就会更少。
最近几年上海市内禁止鸣笛,为啥?大家都是陌生人,你鸣笛我鸣笛搞的所有人都焦躁不安,整个氛围就沉重了,那工作效率也低,跟其他人对接事情的时候情绪也不好,社会经济效益就变差了。
但换了一个小县城,鸣笛又咋样,无所谓的嘛,反正上班或者没事也是互相聊天拉家常,整个城市要是死气沉沉,估计还受不了呢!
说多了。个人还是为黑人警察抱不平,他后期的转变多是因为导演的价值倾向的牺牲品而已。想想最开始他安抚所有人,后来前进的时候又是最卖力的,经常性一个人爬上天花板开门,一个人送走所有人然后殿后,这些才是他们团队能够活下来的主要因素吧?靠女学生开始的歇斯底里,建筑男的消沉厌世,女医生的只说不做,能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