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首先,成龙吸取了上次失败的经验,在这次“再闯好莱坞”里,他融合了他之前所擅长的动作喜剧和之前很少涉及的语言喜剧,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巴斯特基顿+本·斯蒂勒的组合。弱化了成龙的个人魅力以及他所擅长的东西,这是一个“中庸”却又稍显“无趣”的路。讽刺的是,之前在香港的时候,“成龙+周星驰”的组合却并不常见。可能是因为“双周一成”哪个都可以独当一面,香港电影人认为将他们组合在一起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很少去尝试。成龙的喜剧和周星驰的喜剧其实完全不是一种东西,周星驰是语言喜剧,是靠台词来抖包袱的,成龙则是一种从巴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那边一脉相承的“默片喜剧”,你试试将《A计划》关掉声音当默片看,也完全不影响这个片子的魅力。
成龙的电影按时间顺序很明显的分成几个阶段,从刚开始的模仿李小龙,到“嘉禾”时期开拓出一种“英雄已死,小丑登场”的动作喜剧,再到“威禾”身兼制作导演主演带领成家班引领香港电影黄金二十年,合拍片开始又化身“主旋律英雄”。从当年反体制的警察故事变成体制内的公安故事。我们不可否认他的成功,这种成功是相当难得且基本上不可复制的,但是,这是不是一种浪费才华呢?
其次,以成龙为代表的“中国英雄”都是“无性之人”,这是一个有趣的事,从关德兴到李小龙到李连杰再到成龙,你很难在这些“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身上找到任何一点“性需求”的痕迹,这与西方以007为代表的英雄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的,即使打到了好莱坞,这个性格的承载也是由其他“非我族类”来完成的。黄飞鸿与十三姨的爱情不过是“发乎情止乎礼”的一种柏拉图,你能找到陈家驹和女友的一些感情戏么,在警察故事第三部里,杨紫琼甚至是更能打的一个人,而在警察故事2013里,这些又被置换成了“父女情”。这些英雄从来不会有也从来不能有这些“儿女情长”来打扰他们“治国平天下”的终极任务。
其实,这是与中国人自古以来要求的能力学问,一定要与“个人私德”相挂钩的价值观所匹配的,能力越大,性欲必须得越低。大奸大恶是被允许的,碌碌无为是被允许的,“搞破鞋”是一定不被允许的。在男女关系上被打倒,那你的职位、能力与作品,也一同变得一文不值了。好导演怎么能够娶养女?好官怎么能够嫖娼?好演员怎么能够“×独”?我不说你贪污,我不说你“异见”,只要你搞不好男女关系,你看群众怎么站队?大哥可以杀降,可以有野心,可以玩政治手段,勾引二嫂,三弟一定要杀你。
第三,“英雄”是不能杀人的。成龙电影里的反派,不管多大奸大恶,一定是不能死在成龙手里的,一定要自己失手不小心自杀掉。其实西方电影里也有这个问题,比如诺兰的蝙蝠侠。不仅如此,在当下“政治正确”的语境之下,连猫啊狗啊好像都不能杀了。这个硬伤不仅使得影片失去了他的说服力,也隐隐地投着一股文明的“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