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2016-08-31】轻型工作父机发表简单评价:杨永信的感化院还在感化着少年
【2015-11-17】燃藜子发表简单评价:沉默是嘶吼的,咆哮是无声的。
【2016-07-26】鼓腹游发表简单评价:墙,早晚都要翻的。 要么智取,要么好好当奴才。多年来我们不都是这么过的?真是图样图森破。8.2
【2016-01-27】精神病患者发表简单评价:当体制让人麻木不仁让人形同木偶有些人奋起反抗又一次次的被绝望所打败。当友情,亲情或者爱情都不在抱有幻想,当家庭,体制,环境都变成鞭打你我的心灵,不在幻想任何事情甚至抱有任何希望。我们也变得麻木不仁甚至没有感情和变得敏感暴躁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逃离这个让自己充满欢乐回忆和痛苦不堪的世界
【2016-06-02】佩姐大法好发表简单评价:要有多大的勇气才敢一次次不服从,一次次被背叛又再去选择相信。镜头很像《放牛班的春天》剧情却是《肖申克的救赎》不比《飞越疯人院》那么轻松,抛弃背叛 压抑得看不到出路。海边戏水画面的重复,一个小胖子满怀希望地进入感化院就像一个怪圈,无法跳出。可悲的这部绝佳的剧情片却是我们的纪录片。
【2016-04-12】影志发表简单评价:结尾火车再次奔驰过那片原野,桥下依然是一群摆不脱厄运的少年……这一幕火车视角镜头与中间那段完美衔接,渴求自由却又无力无助。黑人男孩的命运也好唏嘘,配乐赞,就是拍的有些主旋律了。
【2015-12-17】Pink city发表简单评价:电影野心太大,俄狄浦斯情结、乱伦、同性恋、压迫和反抗、亲情的丧失等等,要说的太多,反而不知道主线是什么,电影里可恶又可悲的人太多简直恨不过来。男主俩字形容“有种”一个字“蠢”,没死全是主角光环。妈妈懦弱经济不独立没有话语权,不值得同情。里面黑人小哥暧昧的感觉略诡异
【2016-08-09】离释发表简单评价:生活最怕的还不就是,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都没了
【2015-11-16】Superhat发表简单评价:将少年一点点推向绝境,让人最终不得不喜欢少年最后那不算理想的转变——唯一的自由。浑身骨头痛到麻木时,人会抵达一无所有、了无生机的孤境,曾经永远变成了往生。社会的困惑对新一代的投射,最美好的年华被那片沼泽包围,少年并没有穷街陋巷可走。非常明艳的光圈,让施虐看起来更血腥。
【2017-01-12】weirdo发表简单评价:最让我痛心的不是感化院那不像话的制度,而是抛弃他们的父母和这个世界
【2016-04-11】Irgendwie发表简单评价:Louis Hofmann完全是我喜欢的类型,标致的德国男孩子,脸上满是伤痕与污泥都难掩美貌。故事太残酷了,哭了好几起,想起自己的童年。他们唱了Die Moorsoldaten。好几个孩子都很HJ很漂亮,这不是感化院,倒像是战俘营。最后我看到了一丝光亮,希望他重新拾回光明和幸福。
【2016-06-15】一实发表简单评价:一般般,不知道为什么豆瓣分那么高。因为真实故事改编?还是扭曲的各自暗示?
【2016-04-16】曾于里发表简单评价:看看德国人对自己历史的反思,再看看我们对文革的态度。这是民族的差距
【2016-11-07】Nin发表简单评价:哀莫大于心死
【2016-04-05】kiki204629发表简单评价:想到了特吕弗的《四百击》,也是男孩成长中的烦恼。德国的感化院等同于我大天朝的少管所。这是真是故事改编的,这个问题孩子收纳中心真心太残酷了。恐惧、压抑、残暴,想要呐喊都发不出声,专制压抑的社会对孩子的残酷迫害让他们失去了天真和快乐。麻木不仁的成人让我不寒而栗...
【2016-07-24】行所在发表简单评价:《飞越疯人院》的德国版,很明显的政治影片,寓意很深刻,不过情节设置上过于外漏和明显反而降低了艺术水准。母亲是祖国,继父是政府,感化院是苏联体质,小时候的伙伴也是东西德国分裂和统一,在感化院里的孩子们一起大声唱着“自由,自由”。德国把这样的片子拿到上海电影节上可谓用心良苦,怎奈却是
【2016-03-13】Catcher发表简单评价:你的懦弱,放弃。而我却是一辈子。
【2017-02-27】康报虹发表简单评价:这种结尾在我看来是比《总有一天》更合理的。我一直在想“感化院”这种产物存在的原因,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件事中,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受虐者同时也是施暴者,但相较孩子、领导者,父母的无情太难以接受。
【2018-06-27】王大根发表简单评价:男主绝品美少年,有当年《放牛班的春天》男主味。最后朋友们都长大了,只有他还留在少年时代的那一段真是美丽又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