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这些问题好似是亚洲的通病,中国有、韩国有,以前不知印度有,现在看印度也比较严重。我接触过的几个高校领导和老师都跟我讲起类似的例子,比如有一个学生高考成绩很好,自己想学中文,但家长考虑未来就业,非得让其报金融专业,结果一年下来,一个高考排名靠前的学生,成绩排在了倒数,最后家长妥协想办法把他转到了中文,学生马上就像变了个人一样。这样的例子很多,还比如张五常教授批评我们的教育方法培养不出大师来,等等,但像印度这样,最后搞到自杀、跳楼,好像有点过了,但愿是一种艺术性地夸张。
严肃的问题拿到教育的讲台、社会的讲台来讲是合适的,但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显然十分困难,搞不好就容易板起脸,晦涩、枯燥、难懂。印度电影很聪明或者说编剧、导演很聪明,他们把印度擅长的歌舞元素、爱情、亲情因子加进去,插播爱情舞剧、婚礼闹剧,烩成一盘菜,以娱乐对付严肃,以搞笑对冲呆板,就使得这部影片好看起来,特别是几个梗用得非常好,比如尿液导电、摩托车载人、太空用钢笔等等,前后呼应,让人莞尔一笑。
影片好看、好笑,也很悲壮,但自杀、跳楼、冒名、愤怒带来的改变似乎并不鲜明。以结果论,十年后,三个自己作出选择的主角当然取得了成功,那个死记硬背的查特也不差呀,豪华的房子车子、美丽的妻子、自己的公司都有了。更甚之,那个冒名的公子哥家族,父亲文盲,儿子念书也不大行,但好像最成功的应该是他们一家。这是教育体制,还是社会体制?看来教育体制的改革并没有那么重要。
影片也有一些小纰漏或者说逻辑讲不过去的地方,比如,十年过去了,已经历过真正情谊、美好爱情的琵雅(女主角),怎么还能回去找原来那个满身铜臭气的未婚夫?再比如,影片最后男主角出现,十年毫无音讯,原因交代得过于简单,以至于男主角的表现有点僵硬,最后没办法把戏给了那个所谓的失败者查特。影片最后是高潮,按照印度影片的习惯,应该来一场华丽的歌舞才完美。